您的位置:NUSRI > 新闻动态 > 新闻

[转载] SIP:让教育集群成为创新高地的“触媒”


一批世界级的高等学府纷至沓来,在苏州工业园(Suzhou Industrial Park,简称SIP)开设分校和研究机构,同时也促成了一批具有世界创新竞争力的前沿型公司破茧而出。9月中下旬,包括路透社、道琼斯MarketWatch、美国波士顿环球报业、Fort Mill Times报业、The Herald报业、加拿大Digital Journal等众多国际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特写报道。


以下是主要内容——   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自2002年建立以来,吸引了25所世界级高等教育机构来园开设分支机构,包含大学学历教育、研究所、技术培训中心等;它们中有赫赫有名的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等。   在该科教创新区,也有国际高等学府与中国高校合办的大学——例如西交利物浦大学;还有来自中国其他省份的知名高校设立的分校区——例如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等。   


根据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蒋卫明介绍,在高教区就读的学生从院校毕业之际获得工作机会的比率超过50%;有的亦选择自主创业。   知名高校的聚集,加上一大批满怀理想与抱负的青年学子以及大量新创公司……SIP管委会主任杨知评希望看到在他们中间发生一些有意思的“化学反应”。   杨知评说,当一个外部环境——它能使得科研和产业同时获得兴盛的土壤——诞生时,整个园区就可以有能力持续地为其中的人才、想法、创新等等提供“互为授粉”的机会,而获益者群体包括学生(在校的、或者工作后回到校园继续深造的学生)、科学工作者、创业者、学者、乃至大小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大量顶尖的研究与产业转化项目在这里开展,它们涉及相当宽泛的课题领域——从微波技术到卫星通讯系统,到三维声环境、二氧化碳转换等等。   “诚然,在一开始[独墅湖区域的成立]是主要为了向园内企业提供获得良好培训的人力资源,”杨知评介绍道,“但如今它的定位已经超越了教育和培训本身:我们的使命是创建一个创新的枢纽中心。”   


事实上,将升级转型视为一个与时俱进的持续工程,正是SIP在过去20年来一直践行的理念。回顾过往,SIP走过了若干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阶段。从开始阶段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夯实制造业基地,到后阶段建立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培育创新因子,打造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   而教育机构本身提供的服务也不断与时俱进:从最初培训技术工人、管理通才,到之后——伴随大量跨国企业重心向中国内需市场转型的大趋势——提供越来越多的服务型产业,包括金融、市场营销、研发等多领域、专精尖的人力资本。课程设置本身的演进也可管窥一斑:从本科、研究生等学历教育逐渐扩展到工商管理、公共政策管理等更广泛领域。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近一年前在SIP开设了先进技术研究院(SIP-UCLA ITA)。执行院长周文生博士表示,在SIP她的研究院所开展的业务“倍增速度显著”,业务领域包括:多媒体、大数据和云计算在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医药与生物学信息集成与影像、环境科学技术、新材料、城市规划等。   此外,她介绍说,SIP-UCLA ITA在园区还提供高科技初创企业的孵化服务,目前平均每月新入驻企业有1-2家。可喜的是,这些企业往往通过6个月的时间即可达到收支平衡,并开始迈向盈利。   “在SIP,乃至在中国,无论是企业家精神还是创业氛围,都获得了很大的重视;创业者面对的门槛也逐渐降低,”周文生表示,“整个生态圈环境在持续地向好发展。”   


许国勤是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NUSRI)的教授和院长。他感怀道,园区在建立之初中国与新加坡两国合作的架构为今日NUSRI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他认为,中新两国在管理理念和运营执行方面的优势叠加,也帮助SIP获得领先其同行对手的独特竞争力。   “园区的主政者都有在新加坡受培训的经验,整个园区的运行与国际规则无缝对接,”许国勤表示,“正缘于此,我们NUSRI在这里感到工作很愉快。”   许国勤不忘提及SIP的开放精神。他举例说,园区最近甚至新建了一座教堂,以满足园内国际企业人士在此方面的需求。“这件事显示,他们承诺于海纳百川,对于世界的不同文化和宗教信仰持开放的态度。”而前述提到的独墅湖科教区也在积极引进更多人文类课程与学科,本身也印证了这一点。   


美国特拉华大学商学院院长Bruce Weber表示,从全球范围来看,高等教育机构成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发挥有效的触媒作用,这已是可验证的事实。而像SIP这样的创新区域所致力于打造的协同与融合效应,将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大的机遇。   “学生们走出校园就是有专长的潜在雇员;高等学府所产生的知识在哪里进行产业化转换是最佳选择?——无疑,越接近人才与思想的源头越好。”Weber说。   而在苏州纳米城总裁张希军看来,这样的产业化转换模式已经在园区形成。他用生动的“corre-location”一词(由“正相关”一词演变而来,表示“地理位置上的正相关效应”)来表述生态圈中的良性效应——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的纽带不止于体现在思想、想法上的无缝交流,而且在地理位置上,本应也有紧密的纽带。他还补充介绍说,目前在苏州纳米城,已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教授企业”,便是一个明例。   中国西安交通大学与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的西交利物浦大学(简称西浦)于2006年在SIP建立。该校执行院长席酉民(他同时也担任英国利物浦大学副校长一职)表示,这是一个典型的“双赢”合作项目。   


“SIP为世界级的专家与研究团队营造了他们向往的环境氛围,”席酉民表示,“这使得西浦从世界范围‘引智’的努力能产生积极成果,同时它本身也有助于造就高校机构和企业群体之间的共赢。”   他举例大卫 欧康纳(David O’Connor)教授多年前从英国移居苏州的故事。这位世界级的蛋白质研究领域泰斗(时任英国蛋白质研究协会主席)放弃英国宁静的后花园,带着妻子搬到苏州,出任西浦生物科学系主任。   欧康纳教授表示,SIP吸引了世界一流的大学入驻;他所在的西浦生物科学系,在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科研水平亦非常出色;学校附近还有生物医药企业集群;“当这些融合在一起时,我们完全可以去共同完成一些令人期待的新项目。”欧康纳说。   这样的示例正是SIP主任杨知评希冀看到的“化学反应”的体现。他表示,“我们集聚了25所知名高校、8000多名师生、2000多家新创公司在同一区域,因为他们彼此之间的化学反应正是创新与变革的推动力;相信在未来,我们可以看到这里将产出更多的人才、更多公司和新的研发成果。”   尽管成果满满,但杨知评清醒地意识到,365天每天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去完成。   


“我们看到中国有大量的工业园在各地建立,大家都在与时俱进;我们需要继续引领变革——不然的话:只要我们停步不前,就会被别人追赶并超越。现在并不是我们坐下来自鸣得意的时候。”杨知评表示。   NUSRI的许国勤教授也认为,SIP还有提升的空间。他举例说,“SIP目前的重心是技术转化、创新、和‘知识成果向企业流动’(即:鼓励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这一切当然是很好,不过园区同时亦应注重知识起源和源头的培育,”他说,“对于一个国际化的科技枢纽而言,最前沿的研发、以及作为知识的发源地,这些依然是关键。”


      转载自《中国经济网》2014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