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日,新加坡国立大学迎来115周年华诞。在这个极具里程碑意义的日子里,新国大在过去115年内所产生的变革性影响,以及为世界创造美好未来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值得我们以特别的方式来纪念。
为此,新国大精心策划了“Across the Board”系列活动,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校董会的杰出成员将就全球相关紧迫问题开展访谈与评论。最近,一位同事在与我交流时谈到,新冠肺炎大流行是一场毁灭性事件,所有无法适应的人都将被淘汰。新冠病毒彻底颠覆了我们的世界:全球经济陷入停滞状态,供应链断裂,所有的旅行产业都几乎停摆。大流行无疑对我们的人际关系、日常生活、工作和娱乐产生了深远影响。所有学校(中小学、大学、专科院校)和教育机构都必须从根本上做出改变,包括其教学方式、考试评价体系及科研形式。事实上,新冠病毒也给我们带来了正面的影响,它正迫使我们收起过往的自满和抵制,迅速迈出改变的第一步。如果说新冠疫情是一场生存危机,那我们应该从中反思关乎生死存亡的问题。例如,在新冠病毒来袭之前,大学重点关注的挑战往往是经济方面的:如何帮助毕业生应对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漩涡中心的世界,以及如何跟上淘汰率更高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时代等。而在新冠大流行下,这些挑战仍然存在,并且变得更加严峻。所以,我们必须在嘈杂的质疑声中,快速找到解决这些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除了工作和收入外,我们的学生还渴望得到什么?在这个新世界中,幸福意味着什么?我们该如何定义成功?作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校长,我的职责不仅是帮助毕业生在“新常态”下顺利就业,还需要向学生传授与时俱进的知识,使他们能够理解变化并积极塑造“新常态”。这就是教育的使命和责任。而同样重要的是,大学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开展科研,以及开展什么样的科研。
新冠大流行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超越了医疗范畴,对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和环境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打破了学科界限,需要交叉融合多个领域的知识、技能和见解,并对许多已有的模式发起了挑战。它也昭示着我们未来即将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面,因为他们是未来的问题解决者。精通某一学科仍然是必要的,但已经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多学科多领域知识的综合能力,即无论学生选择哪个学科和专业,我们都必须拓宽其课程学习的范围,并增强该课程的跨学科性。其实,我们已经开设了跨学科课程,不过大多是针对高级课程的。在这些课程中,授课教授通常会有两到三位,但是他们的教学重点并不在于传授跨学科的思维技巧和搭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他们仅仅教授自己所负责的学科知识,从而帮助学生独立探索各学科间的协同作用。现在我们需要继续推进这一课程设置。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志向并解决未来社会问题,我们需要明确地将跨学科知识纳入到各个层次的教育中,尤其是基础层面的教育。作为一名终身学术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我承认这一目标颇有难度。但是我坚信,这就是大学教育的转型方向,在转型过程中,我们也必定会遇到阻力。通常,在新加坡和世界其他地区中,我们都更青睐专家而非通才,而害怕失败的心理也说明着我们的“教育过度了”。
由于课时限制,我们在引入跨学科知识时,必须在核心内容上做减法。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不严谨的,而学生本人及其父母或监护人也可能会对这些变化感到不适。因为许多学生其实很早就明确了自己的学习方向和目标,一些学生甚至是通过排除法来决定学习什么,所以他们可能无法理解学习专业以外的其他领域知识的深层含义。这些担忧和顾虑都是合理的,我们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和积极讨论以后,来设置跨学科课程的合理深度和广度。未来,世界将永远处于快速变化之中,这种变化可能会引起我们的不适。因此,大学也应该为学生创造机会,提前接触部分变化,并引导他们积极应对,以此来刺激并鼓舞他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包括他们最不感兴趣的学科领域。如今,大学必须承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多的责任,我们不仅要帮助国家教育年轻人,还有所有各个年龄段的人。一直以来,教学和科研之间的界限都过于具体、甚至僵硬,更糟糕的是,有些人认为教学从属于科研。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会对社会尤其是公立大学造成极大的伤害。著名物理学家及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认为,如果科学家或教师无法以清晰明了的方式来解释复杂的概念或想法,那就表明他们自己也没有掌握好这门知识。一位优秀的老师可以培养出更优秀的研究者。实际上,在这个动荡的世界,教授也可能从学生身上学到东西,所以我们需要加强教学与科研之间的联系。为此,我们还需要考虑师资团队的未来设置,这一套教育改革方法必须同时适用于学生和教师。我们的研究人员还必须接受跨学科研究,与教育方面的变化相比,这可能是更大的挑战。大学是按照不同的学科和院系来划分的,我们是孤立的组织,伴随而来的是所有的部门和资金的“地盘之争”。传统上,学术机构是鼓励学科向专业纵深拓展的,甚至还包括学科的纯正性,但是这种大学的建构方式已不再适合这个不遵守学科界限的世界了。许多大学领导都尝试过推行跨学科领域的研究,但却未能成功。幸运的是,新冠病毒及其引发的系列挑战反而推翻了那些僵化和狭隘的思维。要解决未来复杂的社会问题并建立更美好的世界,就需要搭建科学家和艺术家、历史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程序员和诗人之间的对话桥梁,并汇聚我们所拥有的各式才能。
新冠病毒的影响会在未来数月和数年中逐渐显现,许多大学将因资金削减和入学率下降而被淘汰。更大的问题是,大学本身的发展理念是否仍然适用于如今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此次全球大流行为大学变革提供了绝佳机会,并为建立更美好的世界贡献力量。
陈永财教授
Professor Tan Eng Chye
——
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永财教授是一名充满热忱的学者和终身教育家,目前担任世界经济论坛全球大学校长论坛成员,也是新加坡未来经济委员会成员之一,该委员会的任务是推动国家未来经济的增长与转型。
文章英文版原载于NUS News,原题为Across the Board: The University in a post-COVID-19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