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NUSRI > 新闻动态 > 新闻

甘薯寡聚糖减肥机制新见解|新国大苏研院黄德建教授团队发表JAFC封面文章



近日,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生物医疗与健康科技创新平台首席研究员黄德建及其团队副研究员刘天鸽等在食品科技领域知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JAFC)上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并被选为该杂志4月刊封面文章。研究团队采用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肥胖模型,整合分析化学、肠道微生物组学、肝脏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多种研究手段,全面阐明了甘薯寡聚糖提取物(SPE)在体内水平的脂代谢调控机制及其关键活性成分的生物利用情况。这一发现为肥胖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并为甘薯功能品种选育及其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研究背景

面对全球超重人口突破25亿的公共卫生挑战,寻找安全有效的天然干预成分成为科学界焦点。为解决以上问题,黄德建教授团队聚焦于全球第六大粮食作物——甘薯(Ipomoea batatas L.),发现寡聚糖提取物(SPE)能够有效控制小鼠体重增长,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研究结果

研究团队以高脂饮食诱导肥胖的小鼠为模型,开展了SPE的口服干预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果。结果表明,SPE不仅能够显著控制小鼠体重的增长,降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还有效抑制了肝脏脂质积累及白色脂肪组织细胞的肥大。这些积极的生理变化与肠道微生态的重塑密切相关。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SPE干预显著提高了小鼠结肠中的关键菌属Eubacterium_coprostanoligenes_group_unclassified的相对丰度,同时显著降低了菌属Kineothrix的水平。菌群的这种有利变化与肠道中短链脂肪酸含量的提升密切相关。通过对肝脏组织进行转录组与代谢组的联合分析,并结合Spearman相关性分析,研究团队进一步揭示了SPE通过“肠-肝轴”调节胆汁酸与鞘脂代谢,从而发挥其抗肥胖作用。


此外,研究还发现SPE具有促进膳食脂肪排泄的能力。这一发现与体外实验中观察到的SPE中树脂糖苷类化合物对胰脂肪酶的抑制活性相吻合,进一步验证了SPE在调节脂肪代谢方面的积极作用。为深入探究其活性成分及作用方式,团队采用LC-QTOF-MS技术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多种树脂糖苷类化合物在小鼠粪便中的含量有所降低,表明其在体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利用,可能是发挥减重作用的关键物质。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SPE在调节脂肪代谢中的作用机制,也为相关功能食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撑。


SPE缓解高脂饮食诱导肥胖的分子机制示意图


应用前景

此项研究成果为SPE作为具有抗肥胖功效的天然活性成分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未来,SPE有望作为精准营养干预的新策略,应用于肥胖及代谢综合征人群的体重管理中,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天然选择。